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名称:  一、基本情况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小学于1943年建校,我校现有1--6年级教学班6  个,共224名学生,现有教师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

篇一: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名称:

  一、基本情况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小学于1943年建校,我校现有1--6年级教学班6

  个,共224名学生,现有教师11人。学校接有中国电信网络专线200兆,覆盖

  教学楼12间教室。六年级教室配备有无线网络,能保障教室互联网信号有足

  够强度。教室设备较为先进,都是17年以来配备的希沃白板,都能正常使用。

  学校有电脑室配备电脑25台。我校有1个教师办公室,办公室配有一至两台

  教学专用电脑,人机比例约为2:1。

  二、SWOT分析

  (一)S优势

  1.校长重视并亲自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积极筹措资金组织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培训。

  2.2017年秋季期学校引进了希沃白板,教师通过学习基本能熟练运用多媒体

  进行辅助教学。

  3.2019年我校尝试使用贵港市智慧云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经过一年多的磨

  合,都能运用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及线下作业布置。

  (二)W劣形势

  学校信息化发1.我校教师多为50岁以上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的40%,这些教师接受

  展现状描述与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仍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知识

  分析

  学习和巩固,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简

  单应用。

  3.教师外出学校信息技术的培训少,此类的专项校本培训也少。

  4.学校没有配备有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5.大部分教师只是被动接受培训,主动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意识不强。

  6.学校教学、教研、培训等各类信息化软件平台还有待发掘和开发。

  (三)O机遇

  1.贵港市智慧云平台和信息技术2.0工程的搭建,将会促使学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2.市局、区局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比赛活动,以及其它

  方面的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和竞赛活动,为提高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

  良好的平台与机遇。

  3.我校重建后,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将能够得到更新。

  (四)T挑战

  1.社会和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特别是利用智慧云平台布置课后作业是否会对学生

  身体及自控力产生不利影响仍有争论和疑虑。

  2.地处乡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长信息素养不高。

  学校信息化学校发展定位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

  发展愿景

  到2023年,将我校打造成一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合作,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学生获得全面知识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校。教师将在学情分析、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导入、课堂讲授与展示、微课制作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学生将能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支持鼓励下,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的环境方便地获得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利用学乐云平台空间自主开展学习。

  学情分析: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微能力点选择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学法指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学业评价: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教师寻找适用的网络资源较为困难,筛选与甄别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A2)

  未来3年学校2.教师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水平不高,设计缺乏创意(A3)。信息化发展需3.教师对课堂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兴趣、缺乏创新(A5)要解决的问题4.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不够熟练。(A6)(差距分析)5.本校使用的学乐云教学平台进行学情分析(A1)需要家长移动端的支持,我校

  学生多为农村家庭子女,家长支持度不高。

  2021年

  1.80%教师学会通过门口易测、学乐云平台人人通空间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A1),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师能利用网络较快捷熟练地获取需要的资源,并能依情况取舍整合到希沃

  互动课堂平台上。(A2)

  未来3年学校2022年

  信息化发展目3.90%教师能设计与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A3)

  标

  4.80%教师熟练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进行课堂讲授(A6)

  5.通过集体备课模式,开展集体备课,建成3-6年级数字教育资源库(A4)

  2023年

  6.使100%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入。(A5)

  7.使100%教师学会使用学乐云平台进行教学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A2)

  (第1页,共4页)

  2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表

  对应各项目标,把为实现该项目标拟采取的活动措施填入表中,并确定活动措施时间安排、需要的资源、负责人、活动方式。

  上表中的目标对应左栏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希望产生的预期结果

  活动方式参与人员组织责任人

  活动时间段资源配给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

  1.利用校本研修培训,提高教师信成立智慧教研团队息技术应用能力,使90%教师能利用学乐云平台技解读信息化2.0文件专题培训术支持熟练地分析学情,并能依情解读30个微能力点况取舍整合到平

  台上。(A1)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智慧教研团队初步了解文件精神初步了解30个微能力点

  会议会议培训会培训会

  信息技术团队

  信息技术培训团队

  信息技术团队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全体个人撰写研修计划

  培训会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提供领导小组名单

  提供智慧

  2021年下半年教研团队

  成员名单

  2021年下半年活动材料

  2021年下半年会议材料

  每个人提2021年下半年交个人研

  修计划

  解读制定评价标准

  初步了解评价标准

  培训会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2.教师能利用网门口易测、学乐云平台基本操作使用培

  络较快捷熟练地

  训

  获取需要的资源,通过学希沃5、学乐云平台获取网络教

  并能依情况取舍学资源培训

  整合到希沃互动网络教学资源分享会

  课堂平台上。(A2、

  A4)

  开展学乐云等平台资源上传培训

  100%使会用

  100%使会用整合教学资源学会数据上传方法

  培训

  全体教师

  培训

  全体教师

  集体备课平台操作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2021年下半年2021年下半年2021年下半年

  3

  3.90%教师能设计

  与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培训

  (A3)

  4.80%教师熟练使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用学乐云平台进行课堂讲授(A6)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授课课堂比赛

  5.使100%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术手段设计并实入培训施课堂导入。(A5)

  6.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以及学生学习大数据可视化呈

  使用希沃白板进行学生学习数据统计分析

  现和解读。(A13)

  教师都能熟练掌握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师能熟练使用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开展各科教学比赛教师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入

  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情分析

  培训

  培训教学比赛培训

  平台操作分析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2021年下半年)

  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下半年

  2022年下半年

  周次

  日期

  预备12

  8.30-9.39.6-9.109.13-9.17

  工作内容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智慧教研团队解读信息化2.0文件专题培训

  主管领导

  责任人

  4

  69.20-9.24解读30个微能力点79.27-10.1制定学校、教研组、个人研修计划810.11-10.15解读制定评价标准910.18-11.19学希沃白板5、乐云平台基本操作培训1011.22-12.12通过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培训1112.22-12.26网络教学资源分享会1212.29-1.3开展学乐云平台资源上传培训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2022年上半年)

  12.15-3.12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培训

  23.13-4.16课堂教学比赛

  34.17-5.14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

  45.15-6.11三个微能力点作业的提交培训

  56.12-6.25教师提交三个微能力点作业,完成自评、互评

  66.26-7.9

  学校完成三个微能力点作业评阅、推优工作

  7

  8

  (第3页,共4页)

  5

  

篇二: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

  1/61/6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

  2/62/6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

  1、情感态度

  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2、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

  

篇三: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规划建议报告

  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临江市闹枝镇中学所涉学段初中

  学校区县临江市

  平台建设

  有/无

  □办公管理平台

  无

  □教学平台

  无

  技术现状

  □教研平台

  无

  □资源平台

  无

  校园无线网络

  准备配置

  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尽管教师年龄

  (S)优势

  偏大,但对待问题比较认真,虽然学的慢,但有钻

  研的恒心。

  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

  SWOT(W)劣势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信息化环境比较薄弱,

  可以尝试从改善课堂教学的理念加以引导

  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

  (O)机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与现

  有的教学环境不匹配

  (T)风险

  学校信息化环境制约了教师的应用热情;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学习信息技术

  根据您对问题回答,结果显示:

  学校信息化环境

  您学校的总分为:49,应选择的信息化环境为:多媒体学习环境注: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教。

  混合学习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学。

  智慧学习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学。

  学校信息化团队期待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为: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教师研修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的关键能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力点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B7.家校交流与合作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B10.档案袋评价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注:我们建议学校教师研修能力的从上述能力点选择

  愿景(三年)

  绩效目标(一年)

  经过三年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我想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

  学校中的老师都掌握了最基础的办公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创设良好的信息

  软件。每位老师都能撰写电子教案,打化环境,增加教师电脑数量。

  印成绩单,做质量分析报告等。年轻一分层培训信息技术,对不同年龄的教

  点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翻转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强化技术在课堂

  学,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可教学中应用,不断改善教师的信息化

  以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也参与互动。教学能力

  学生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作为农村出台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规

  中学生视野狭隘,可以利用周末休息章制度;对已有的备课制度、上课制

  时间听听老师的微课,或者可以利用度、听评课制度等进修修订,使之符合

  一些学习平台自学,让学生的学习变信息化教学要求

  得多元而有趣。我们的学校也会渐提高师机比例;提高学校网络带宽

  渐有了信息化与教学完美融合的氛不断改进探究教学的设计,提高探究

  围,不再谈“信息化”全是抗拒,而是在教学中的比例;改善信息化演示课

  好奇,并且愿意去尝试。

  件的质量,增强课件的可读性

  模式选择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加大探究教学的探索,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

  完善性项目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开展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

  突破性项目开展基于数据的学习评估;电子白板的熟练应用

  总学时:50

  听评课:20

  ●主题: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细节要求:1.教师全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并撰写文档2.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全体教师都

  应该掌握最基础的办公软件。

  3.展开电子白板应用的通识培训。

  4.开展微信打卡等助学手段。

  根据问卷内容,我们建议学校在校本研修中,重点开展以下内

  容的研修。研修内容建议

  ◆提高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为:一是通过研修,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如何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克服学情分析泛化和手段单一的问题?如何保证对学习者的评定真实有效?如何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重新筛选、组织编排和优化设计相结合?学情分析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差异?二是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从“认知状况”和“学习准备”两个维度,针对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情分析。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问卷星”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方式组织学生填写问卷,通过快速分析在线收集的问卷结果,教师能有效了解学生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单元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清晰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三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发展需要、技术条件等因素,从而找到教学的适切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学情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数字资源的检索、判断能力。

  具体目标为:一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的应用,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利用全景网、素材中国、昵图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TED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豆瓣读书获取文献、书籍类资源等。二是判断资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教育教学中引用资源时需要评估数字资源的可用性,可从资源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资源发布的主要目的、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研修。◆提高教师演示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水平。具体目标为:一提高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是要避免不顾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呈现过多的冗余信息,如声音、动画等干扰学生注意;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要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或超链接等方式清晰地呈现内容结构;要考虑合理进行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Microsoft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二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演示文稿。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着“演示文稿”宣科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数字资源的管理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提高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能力: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如可以通过扫描、拍照、录入等方式实现资源的电子化。二是将现有数字资源应按照教学需要和使用习惯,根据一定的规则命名、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命名时需尽可能详细地标注资源属性,如课件资源命名需体现课件的教学范围、试卷资源命名应体现年份或学期、地域或校名、年级或学段、考试类别、教材版本、学科名等。资源分类可根据内容、面向对象、任务等维度进行整理,如教师可以将自身制作的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与收集到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制作的数字教育和收集的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利于对本学科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和利用。三是提高教师数字资源的管理能力。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可借助文件夹、云笔记、网盘等技术工具,利用云笔记的标签功能和快捷方式功能能够便捷的查找、获取资源。◆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解决导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导入时,如何保证导入内容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促进学生找到学习内容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关联性?如何通过导

  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导入能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习迁移?如何把握好导入环节的度,不喧宾夺主?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例如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呈现与学生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和实际问题;运用随机抽题效果方式辅助学生进行难度适中又能通过自己思考而成功解决的游戏体验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产生学习成就感等。◆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引导教师思考不同教学内容与不同课型是否需要不一样的技术支持手段?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是否发挥了技术作为“学习支架”的支持功能?教与学的效益是否得到改善?二是学会相应的应用软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作为教学支架,通过采取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通过几何画板进行简明直观的生动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感受数学思维和数学的美感;通过WISE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脚手架式科学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具有交互性

  的课程材料(如可视化虚拟实验和科学模型),创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新形式等。◆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总结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意识,引导教师思考: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总结提升的环节中,如何有效测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和内化情况?如何有效解决反馈延时性的问题?如何定位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可视化及结构化手段增进总结提升效果?二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支持实现总结提升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工具可能有视频资源、演示文稿、WORD、在线测试平台、思维导图等等。例如即时反馈、在线测试等工具有助于提升复习巩固的效率,思维导图工具能够对知识进行可视化、结构化分析,深化知识的应用。三是掌握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根据学习目标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答题情况,针对性地预设及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在课内侧重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和可视化的梳理,通过多元化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复习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用思维导图或其它工具进行知识整理,或者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集体梳理,感受对知识的多元理解视

  角,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意义。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方法指导时,如何构建真实的探究情境?如何解决学生探究自主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发挥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如何在技能训练中更凸显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探究?二是帮助教师掌握利用虚拟实验环境、仿真环境、语音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进行技能方法指导。例如,利用PhET等仿真实验平台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数字化实验环境,借助采集与处理数字化实验数据、支持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尝试和突破、丰富体验等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理解学科知识、发现学科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场景)中,利用几何画板等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观察现象、动态测量、收集数据、完成数学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WISE在线科学探究平台的虚拟实验工具组织论据并生成解释,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或亲身实践来掌握社会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学习方法,借助PS等软件设计图像,利用定格动画APP设计视频、电子作业等。

  ◆提高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一是掌握评价量规的内涵。评价量规是一种结构性的量化评价工具,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二维表格,它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的特点。由于量规清晰地描述了评价目标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继而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掌握评价量规的设计步骤。量规需要包括评价指标、等级、指标等级描述以及指标权重设置等要素。设计步骤一般为:选择重要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级别,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每个指标每个级别的要求,同时为指标设计不同的权重。在评价标准描述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标准如果描述成“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比“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明确得多。三是掌握评价量规的使用方法。在使用量规时,可以提前公布量规,与学生一起学习量规,这样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学习评价要求;可以在自评或互评活动时使用量规,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评或互评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设计量规并讨论量规的应用方法。

  ◆提高评价数据的伴随式采集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意义。为了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也为了更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教师需要在学习旅程中及时采集评价信息,例如用电子表格记录和整理学生每周阅读书籍的情况、制作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实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二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特点。一般而言,伴随性数据采集周期长、工作量大,在实施伴随性数据采集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详细规划。伴随性数据采集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记录单、观察表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借鉴一些较为成熟的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针对需要开发,在开发信息工具之前,教师需要思考:评价目标是什么?哪些行为或现象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每个环节有哪些对象参与?三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工具。同时教师还应当考虑伴随性数据采集的操作性,思考用什么形式的工具更有利于信息汇聚,以及将来信息处理与分析工作的可行性?建议在实践中设计清晰的数据收集行动计划,例如细分项目形成数据采集表格,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环节)、负责人等重要信息。四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途径和方法。数据采集过程中,可借

  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数据的类型,例如学生学习状态、学生活动参与以及学生之间交往、学习过程数据等。对于描述性评价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学生活动瞬间、利用云笔记随时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等,这些质性记录资料既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行为和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成为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可视化呈现与解读的意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excel、PPT、tableau等)能够长期存储数据、快速分析和呈现数据,使得数据的解读更加直观、精准、便捷。同时,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能够分析数据之间的潜在的、多维度的关联,为发现问题、寻找依据提供方向和思路。二是掌握可视化呈现与解读的方法。数据分析与解读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能够更直观的呈现数据和问题?通过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的测验与评价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信息手段与测验相融合的途径。信息化手段能够支持形式多样的测试与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问答题

  等,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二是掌握与测验相关的技术操作方法。在课堂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开发随机选择题,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问卷星、问卷派等软件可以开发标准化测试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此类活动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内容或目标是否适合采用标准化试题形式?学生是否都可以很方便访问测试资源?如何呈现测验与练习的结果?在教学中应用测试与练习,需要对应用过程进行精细规划,同时考虑如何反馈与应用测试与练习结果。◆提高教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如需自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微课程制作方法和相应的技术工具,根据内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择开发不同的微课程。二是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和工具。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考虑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通过该微课程能否将知识点讲清楚。同时,应把握几个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要点,如微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一个微视频中只讲一个知识点或实用策略;不要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完整的讲解或文字;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序列;

  用标注给学习者提示性信息、放大关键点、拉近拉远、镜头快慢、字幕等;注重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交互;结束的时候要有简短的回顾和总结;课程教学情景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掌握微课程应用的方法和策略。在应用微课程时,还需要结合学习任务单,以支持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提高教师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法和设计框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MiniQuest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等学习模式的设计框架。二是掌握探究学习的策略: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任务的设计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过程设计是否清晰,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是否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学习?评价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结合过程性评价(如量规/检查表支持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测验/量规支持的针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提高教师应用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教师在支持学生用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时,需真正理解技术的潜在价值,处理好教师、学生、技术之间的关系,将学生视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体,

  支持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环境建构、提供资源支持以及方法指导。二是掌握相关的操作策略。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例如: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帮助学习者表征观点和理解)、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景和情境)、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如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如条理地反思他们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提高教师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明确小组组织与管理的意义。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小组成员交流合作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学习平台数据随时监控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给予干预和支持。学习小组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依据学生就某个问题的在线讨论数据和关注点,逐渐形成学习小组。二是掌握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利用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协

  同编辑文档,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讨论和资源共享;利用微信、QQ、YY语音等工具实现小组成员即时互动交流。◆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展示和交流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掌握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学设计的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展示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设计兼具真实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搭建学习活动“脚手架”并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如何引导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并促进学生对他人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二是掌握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支持学生观察静态图形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利用无线同屏技术,实时镜像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利用WISE在线平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布,实施建模、合作学习等创新活动,并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交流;在STEM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scratch编程软件创作作品,完成交互式项目设计并将作品上传至在线社区,实现与学习伙伴的实时分享与协同创造。◆提高教师家校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理解家校交流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活动可以更为及时、频繁,

  也更为有效,因而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二是掌握家校交流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家校及时交流的平台,例如通过微信、QQ群、校校通等工具能及时传递教师与家长间的信息,通过博客等工具进行学生作品展示,通过在线问卷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等。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如在博客展示活动中请家长参与作品评价,既能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更深入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此外,信息技术还使得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更为有效,例如制作微课程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等。◆提高教师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内涵。自评与互评是有益的学习体验,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因而自评与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重要载体。二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方法和工具。自评与互评的工具可以是学习契约、量规、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观察记录表等,需要自然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某个单元教学结束时,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单元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

  系,在此过程中,概念图就成为学生学习反思与评价的工具。三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基本环节和策略。在自评与互评活动组织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评价标准可以是评价要点,也可以评价量规的形式出现。评价规范需要明确学生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自评与互评活动时,若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要求。在评价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提高教师档案袋评价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档案袋评价的意义。无论是纸质档案袋还是电子档案袋都旨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努力或成就等,需要仔细规划。二是掌握档案袋评价的步骤和环节。(1)明确评价目标。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2)确定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依据评价目标,明确要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及具体要求。例如:如果是作品,是否需要多次修改的版本?作品是否要注明完成及放入的时间?是否需

  要反思?是纸质、音频还是视频材料?如果是电子档案袋,需要考虑主要应用什么软件来实施评价?学生是否有相应设备来制作和使用电子档案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技能?(3)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说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如何评价,可以以评价量规的形式进行呈现。建议评价标准制定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讨论结果。(4)向学校领导和家长解释评价标准、实施办法等。(5)收集资料实施评价。◆提高教师构建、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意义。基于教育实践应用的经历,对现有的评价模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阐明其意义、应用范畴、应用方法,同时对评价模型的优化与完善提出有建设的改进建议。在使用该模型之前,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需求与问题理解该模型,同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尝试着应用该模型,同时分析应用结果,并能够结合实践对模型构建以及应用提出改进建议。二是掌握改进建议的具体环节。其环节一般包括:指标构成及数据来源、应用方式、结果呈现形式、工具功能设置。◆提高教师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概念和意义。据分析微模型是

  基于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创建教育教学问

  题的数据分析模型,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创

  建数据分析微模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工具使用

  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基础外,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

  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二是掌握数据分析微模型的基本内容。

  (1)主题或教育教学问题/需求,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分析模型,

  并对该模型拟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现象进行简要说明,重在阐

  释其教育教学的意义

  (2)模型简介,阐明模型的结构、包含指标、指标间的关系

  (3)数据来源及要求,即说明模型的应用条件,如需要导入

  的数据字段、数据类型、数据容量等

  (4)模型使用方法,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该模型进行扼

  要说明

  (5)建议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后的结果用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

  直观表达分析结果。

  修改教师上课和评价制度。、

  修改内容为,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课程运用多媒体等信

  机制创新

  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完美融合。评价方式多元化,不必拘泥于课堂的

  口语或书面表达,可以利用微信、QQ等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

  学生阶段性评价。

  

篇四: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一思路目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学校整体为单位推进以能力认证课程学习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种能力为核心内容按照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体推进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所有教师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三种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全覆盖达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一、思路目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学校整体为单位推进,以能力认证课程学习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种能力为核心内容,按照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体推进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所有教师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三种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全覆盖,达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二、实施路径(一)明确职责,逐级规划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市教育局依据《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导意见》《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我市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实施工作,做好管理监测、检查评估。2.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县区教体局结合省市提升工程2.0实施总体目标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按

  照“统筹规划、尊重差异、分类设计、注重创新、精准指导、均衡推进”的原则,全面掌握辖区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明确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的时间表、路线图。

  3.学校职责(1)校级管理职责。学校依据市县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着眼“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际,制定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测评能力体系,综合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发展梯度、教师年龄、学科特点等因素,尊重教师发展规律,梯次确定教师全员研修计划。信息化教学基础好的学校,要鼓励教师选择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能力点认证考核。(2)教研组职责。学校教研组根据校级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教师全员研修计划,确定本教研组研修主题和任务,指导教师进行环境和能力点的选择。(3)教师职责。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研修主题和任务,自主选定研修内容,按要求完成不少于25学时的线上研修任务,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方式,完成不少于25学时的线下实践活动;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有关要求,完成不少于2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监管服务平台”。

  (二)聚焦实施,打造团队1.打造工程实施团队。县区教育局统筹区域内电教、教研、进校等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力量,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本级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实施团队。做好工程实施团队培训工作,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研修指导、测评考核等多方面能力。2.打造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等3—5人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各级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指导下,聚焦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抓好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线下实践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三)试点先行,分批推进1.建好整校推进试点校。打造试点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程跟进,指导其依据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落实校本研修计划,推动学校教师全员提升;及时总结试点学校整校推进经验,举办整校推进高级研修班,交流推进经验,分享试点成果,为县区提供可以借鉴的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示范。2.支持开展校本活动。遴选具有提升工程2.0实施经验、围绕测评能力体系30个能力点开发有丰富资源的培训机构,通过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动等形式,支持学校开展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核心目

  标的校本研修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应用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测评,实现教师全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形成分批推进机制。县区要根据本地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需求,从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整校推进、分批进入、全员覆盖等方面整体规划,精准施策,有效实施。充分借鉴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试点校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省市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要求,按年度分批次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提升。

  (四)严格程序,强化考评考核按照“校级初评、县级复核、省市认定”的流程进行。教师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后,由学校组织测评员,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成果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提交成果进行评价。初评完成后,由县级测评员对学校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复核按照学校教师数的10%进行抽查。省市级测评员对县级复核评价结果按比例进行抽查复审,确认教师考核认证结果。三、实施要求(一)各县区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2.0实施的重要性,规范工程实施,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将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督导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参与情况、教师全员校本研修与校本应用实践情况纳入教学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将教师考核认证结果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专家团队遴选、骨干教师评选等。

  (二)各县区要依据省市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加强教师校本研修督导,规范学时学分管理,确保教师实学实用、学用结合。

  (三)学校要在县区教育局指导下,认真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测评能力体系,指导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高质量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的提交,为校本应用考核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习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篇五: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模板

  学校信息化应用模式:智慧教育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学校信息

  姓名性别

  化负责人

  姓名性别

  多技术融合

  电话电话

  职务职务

  邮编职称

  职称

  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信息化管理团队

  可从以下方面填写: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现状,对标选择的应用模式,学校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学校智慧教育建设与实践情况。

  我校始终将信息化的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对信息化工作实施的指导。主管教学校信息育教学的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规划的推进。信息技术老师为组员,主要负化教育教责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有电脑室1间,多功能阶梯室一间。配学概况备学生电脑52台,教师办公电脑54台,课室多媒体系统24套(其中10套为一体机,其他设备陈旧,亟待更换)。

  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在经过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相关专题培训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基本能胜任常规信息化教学,但也有一些欠缺和不足,在后期的培训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近几年共有6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论文在《教育技术杂志》发表。

  学校重视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申报的全国教育技术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拓展阅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已经进入结题阶段,另外由我校教师参与研究的2020年市级教科研课题《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正在开展实践研究。

  学校信息可

  化教育教从培训总体目标概括为:“三提升两建构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

  学发展以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建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目标下新机制,建构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方创新发展。

  面一年绩效目标:1.提升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技术人员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填2.每位教师均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50学时的网络研修和校本应用研修学习;写3.每位管理人员及教师掌握3项以上能力点,并会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4.每位:教师有一项以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应用教学设计、论文、课题、课堂实学录、……)校

  三年发展愿景:以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信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信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息系;保障硬件正常安全运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化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教

  为了让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学校将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育障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学校将成立信息化2.0领导小组,教校长担任组长(CIO),全面负责本轮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并结合我校发展规学划,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2)制度保障:根据上级文件要发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情况纳入过程性绩效考核;信息技术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和骨干教师考核内容;教师完成目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标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对优秀个人和优秀教研组、年级组进行表彰;(3)经费保障:(学校全力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开展。一

  年

  绩

  效

  目

  标

  、

  三

  年

  可从以下方面填写:简要说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资源及研修管理服务平台等建设情况,重点说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存在的问题。

  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信息

  技术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与快捷互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最终目标。疫

  教师信息情期间,老师们人人开展在线教学,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技术应用果,老师们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经验。

  能力建设情况

  目前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化设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少教师停留在把电子白板作为屏幕投放PPT课件,其内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交互

  功能还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大部分教师开通了中山市“人人通”网络个人学

  习空间,但是应用率偏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校信息化办公、管

  理等平台的功能发挥还不够,学科教学资源更新不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

  深度融合还缺少引领,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我校教师中老年教

  师居多,能在短期内快速成长的年轻教师还不多。

  可结合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计划,统筹安排三年的总体规划,重点说明第一年的安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每阶段的时间、目标与任务、校本研修目标、特色项目规划、具体实施措施等。

  学校的整体推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及校本应用全员考核

  工作本着“立足应用、目标学习、全员参与”的原则,围绕目标规划,切实

  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

  训,组织实施本校应用考核。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三年实施安排

  实施时间:2021年9月-2024年6月培训人数:共计59人,推进学科占比100%,培训教师占比100%。2021年9-2022年2月(2021-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前的教师调查;

  2.拟定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方案;

  3.组建学校信息化团队;

  4.遴选学校校本研修培训团队;

  5.启动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学校校本研修培训团队、中层及以上管

  理人员、骨干教师培训;

  6.启动学科教师培训(线上学,线下用,上传能力点认证材料、考核

  结果、校级绩效评估材料并结项)。2022年2-7月(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总结前期试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提炼成果,在不同学科内开展经

  验交流,实现同伴互助。2022年9-12月:开展校内各组的赛课、分工作坊研究如何有效进行信息

  技术与学科融合;2023年1-2024年6月: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应用的融合实践,同时进

  

篇六: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名称: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11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不够强,学校硬件基础较好,共有6个教学班,每班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接入中国电信互

  联网专线共100M,无线网络实现校园全覆盖,教室实现班班通并配备交互式

  多媒体一体机。每个教师配有一台教学专用电脑。学校有计算机教室1间。

  二、swot分析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优势少部分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动手操作能力强。教师基本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学校部分任课教师全部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1.0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二)劣势

  1.90%是中老年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强。主动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只是被动接受培训。

  2.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包括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的组织、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法指导等方面不足。

  3.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

  学校发展定位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开展课堂大数据分析与诊断

  是☑

  否☐

  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

  我校的整体目标是到2023年形成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方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优质教育为学生高尚幸福的人生奠基。

  维度

  微能力

  学情分析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A2数字资源获取与评价

  微能力点选择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B2微课程设计制作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1

  学法指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学业评价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未来3年学校信息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差距分析)

  1.95%的教师不会微课制作。2.90%的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技术。3.95%教师不会视频剪辑。70%教师不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4.60%的教师不会下载教学资源运用于个性化教学设计中。5.80%的教师没有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不会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

  目标1:2022年11月底,60%的教师通过培训掌握微课制作及应用技术。

  目标2:-一年内,90%的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技术

  目标3:一年内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小组,对6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

  90%教师掌握剪辑、上传技术。

  未来3年学校信息化发展目

  目标4:一年内,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15份教学资源,两年内50%的教师应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两年内每个学期各学科每年级上1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标

  目标5:一年内,90%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运用技术平台建

  立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第1页,共4页)

  2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表

  对应各项目标,把为实现该项目标拟采取的活动措施填入表中,并确定活动措施时间安排、需要的资源、负责人、活动方式。

  上表中的目标对应左栏目标拟采取的措施希望产生的预期结果活动方式

  参与人员组织责任人活动时间段

  活动1-1点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资源制作微课。

  1.2.

  网上学习、培训一对一指导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09-2022.1

  活动1-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

  能够独立完成微课制作,1.

  并在研究课中使用微课。

  2.3.

  听评课教案检查组织培训

  全体教师

  科研处教导处

  2022.09-2022.12

  目标1:60%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1-3每周随堂听课视导掌握微课制作1-2位老师及应用技术。

  50%的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1.2.3.

  听评课教案检查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活动1-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

  1.2.

  组织学习、培训行动研究

  全体教师

  科研处教导处

  科研处

  2021.09-2022.122021.09-2022.12

  活动1-5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教师在智慧云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上时行网络1.学习,并分享相关资源。2.

  分享、研讨平台数据统计

  全体教师

  目标2:一年内,90%的教师

  活动2-1点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资源制作微课。

  1.网上学习、培训2.一对一指导

  全体教师

  科研处教导处

  科研处

  2021.09-2022.122021.12-2022.09

  资源配给

  信息技术保障

  1.微课资源学习2.希沃制作微课培训智慧云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课题指导

  网上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的保障

  信息技术保障

  3

  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

  技术

  活动2-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

  能够独立完成微课制作,并在研究课中使用微课。

  1.2.3.

  听评课教案检查组织培训

  全体教师科研处

  活动2-3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们老师

  50%的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1.听评课2.教案检查3.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活动2-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

  1.组织学习、培训2.行动研究

  全体教师

  科研处教导处

  科研处

  活动2-5组织每周1-2名教师教师在智慧云平台、八桂1.分享、研讨

  学习分享

  教学通平台上进行网络2.平台数据统计学习,并分享相关资源。3.考核评比

  全体教师

  目标3:一年内

  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支持小组,对6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

  活动3-1分年级段组建培养信息骨干

  完成信息骨干组建,每年级培养1-2名信息骨干教师

  1.专家讲座2.考核评比

  骨干教师

  90%教师掌握

  剪辑、上传技

  术。

  1.技术运用常规

  活动3-2技术运用常规检查每位教师达到检查要求检查表

  全体教师

  2.常规课课件

  科研处教导处

  科研处

  教导处

  2021.09-2022.092021.12-2022.092021.12-2022.092021.12-2022.09

  2022.09-2023.01

  2022.09-2023.01

  1.微课资源学习2.希沃制作微课培训

  智慧云平台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课题指导网上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的保障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培养年段、学科骨干教师

  每月检查一次

  4

  活动3-3技术运用比赛

  通过比赛促进教师技术运用的提升

  考核比赛

  全体教师科研处

  目标4:一年内,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15份教学资源,两年内50%的教师应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两年内每个学期各学科每年级上1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活动4-1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15份教学资源。活动4-2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活动4-3教师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

  教师按要求完成资源的下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

  每人每学期上1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课

  对教师下载的资源进行检查1.教案检查2.2.教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

  目标5:一年内,

  90%的教师掌握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运用技术平台

  活动5-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学情,

  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学情

  检查考核

  建立评价工具

  评价学生学习。

  教导处

  活动5-2教师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教师用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检查考核

  教导处

  科研处科研处科研处

  教导处教导处

  5

  2022.09-2023.01

  2023.01至2023.092023.01—2023.09

  上学期进行剪辑技术比赛。下学期进行上传技术比赛。

  每学期检查一次

  每学期检查一次

  2023.01—2023.09

  每学期检查一次

  2023.01—2023.12

  每学期检查一次

  2021.01—2023.12

  每学期检查一次

  (第2页,共4页)

  6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

  周次45678

  日期

  工作内容

  9.20-9.269.27-10.310.4-10.1010.11-10.1710.18-10.24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3.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4.教师个人课题研究5.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5.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7

  主管领导

  责任人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9

  10.25-10.31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第3页,共4页)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0

  11.1-11.7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1

  11.8-11.14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

  1211.15-11.21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3

  11.22-11.28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411.29-12.5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8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5

  12.6-12.12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6

  12.13-12.19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17

  12.20-12.26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

  1812.27-1.2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91.3-1.9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0

  1.10-1.16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位老师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1-2名教师学习分享

  9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校长

  校长

  教导处科研处

  教导处科研处

  (第4页,共4页)

  10

  

篇七: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作业

  由于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在小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许多知识,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校进行的关于如何学习成绩的教学活动,其中就有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学业评价上。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一方法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所谓信息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控和管理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中比较有价值、有意义、可推广性很强的教育手段。同时这种管理又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和家庭、社会所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所学的知识状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同时也可作为考核师生行为和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目标衔接所必须具备的手段之一。

  一、作业布置本节课为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一次作业设计与评价,设计内容是本班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过程,主要是学习信息素养,需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所以本节课采用自主设计(或小组合作)和自我评价两种形式予以设计开发。本节课重点讨论学习过程评价(或小组合作)模式,采用网络评价,以网络环境为背景进行设计开发一种“互动式学习评价”模式,由任课教师或其他任课教师根据个人爱好,自主开发或与学生互动等方式来完成本节课作业。它主要是对学生每一天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分为单元测试、每日练习、课后练习这三部分分别进行:每日训练结束后再进行课后作业。期末时采用小组总评和班级总评两种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并指出自己应该努力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学生在自我报告后填写书面调查问卷对自己平时进行了认真回顾和分析。通过各种形式对自身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和总结说明。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得到改进和提高。集团公司及学校对学业评价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也使得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完成。评价结果也有利于期末成绩提高和期末成绩评定工作效率提高。二、作业格式下面是作业的详细格式:在一个时间范围内完成一次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作业任务。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交流对学生在家进行知识积累、掌握情况与效果;2.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开心、厌学情绪等方面的原因;3.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4.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新课学习、课后作业等;5.学习态度等自我评价。三、作业设计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后,由家长批改,填写学生作业情况登记表。教师将学生在家作业的完成情况记录下来,并反馈给家长。家长通过电子邮件或QQ或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完成作业情况并进行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所学知识状况并进行指导,也可直接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合作潜力;并加强对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对于成绩较差家庭其他成员有较大帮助,或与家庭其他成员相处融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但对成绩较好、相对成绩较差和家庭环境较差,或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学生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成绩好、相对成绩较差或家庭环境较差学生给予鼓励。作业设计遵循“一题一卡”或“一题多卡”原则。具体做法是:“一题”(知识点),由学生自行查找课本资料,利用电子邮件中下载出来并填写相应知识要点后完成,每个知识点包含若干小问题与题目结合形成一个小卡片;而“一卡”(知识点),则要学生自行寻找资源进行学习和完成。根据每位学生掌握情况不同有区别地给予适当分数或奖励;有的侧重于帮助孩子找出知识缺陷与薄弱环节,有的着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习能力等。四、设计思路

  在学习活动中,我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评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与管理,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跟踪调查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态度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会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时教师可通过电脑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问题答案或答疑解惑。学生自我反思结束后可以在电脑上对自己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采用了“一题多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题多评指在原有评价模式下,设置多个测试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或感兴趣进行选择;两题多评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测试与判断与分析,以达到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等等目的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五、评价方式以课堂作业为依据,以课堂表现为主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这样既可全面了解学生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又可促进教师根据评价内容,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地改进措施予以修正,为后续学科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提供依据与参考,促进学生素质综合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下面是我一年级二班一周内期末测试成绩(以月为单位)。以课堂表现为主线,可以让一个学期下来的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结果评定,既可以查看测评结果、更可以分析评价结果,使测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真实可信,达到了“以评促改”成效。但这样做也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压力,认为课堂表现就是“面子”工程,就不会主动参加学科课程建设,而“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将采用课后与平时两种方式进行相结合进行评价:一方面,教师对测试过程作出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阶段评价中存在差距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评语档案;最后综合两种方式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教师再次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六、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善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优化与改进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种形式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有效学习分析、自主探索探究、合作交流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自己所教过及将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应用到自己与孩子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用智慧影响他们成长为更优秀!

  

篇八: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之我见

  作者:刘传利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9期

  学生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生一刀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变“贬损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以克服因评价带来的“消极效应”,并以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唤醒学生“我要评价”意识,逐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一堂信息技术课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因材施教,是否让每个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在其情感和思想上获得启迪和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三个方面的三个不同层次)和方法上来做一个衡量。下面,我按照《标准》中的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特点,对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学生学业评价,谈谈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学生学业评价内容

  第一,知识性目标。各水平要求的层次如下:①了解水平:即能再认或会认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够根据某概念描述列举出具体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理解水平:把握事物直接的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直接的合理联系等。达到目标比例:10%~30%。

  案例一:七年级(下)第二课——筹划电视频道中关于如何在PPT中插入艺术字。①了解水平。如何插入艺术字:“插入”菜单—“图片”—“艺术字”;修改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加粗、倾斜等;如何修改艺术字的样式。②理解水平。掌握“艺术字格式”进行设置(颜色、大小、版式),掌握“艺术字形状”设置。要求:A.会结合旧知识进行扩展,例如按Shift键可对多个对象进行同时选中进行对齐操作(单击工具栏“绘图”—“对齐或分布”—水平居中)等迁移应用水平。B.能够通过对艺术字的学习触类旁通,自学剪贴画、自选图形等的设置。C.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自学,例如如何制作倒影艺术字效果。学生可以应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材料进行自学。衡量知识性目标达成的效果应主要采用的测验手段:选择题、填空题等。

  第二,技能性目标。各水平的要求:①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能和工具。达到目标比例:10%~30%。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案例二:七年级(下)第三课,我来当导演——设置自定义动画。①模仿水平。学生能够在老师讲解完如何设置太阳升起动画之后,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做出一模一样的动画。第一步:选中“太阳”图片;第二步:单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第三步:设置参数,让太阳从右下角缓慢升起。②独立操作水平。能通过对太阳动画对象的学习,对自定义动画操作有个全面了解,能自己独立制作出小鸟从左侧飞入右侧飞出的动画效果,以及可以做出其他的动画效果(强调、退出等)。③熟练操作水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后,可以结合以前的知识做出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例如书P20页,做出两只小鸟相对飞翔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任务要求,独立做出一些有一定水准的作品。例如P23页专题——电子相册DIY。衡量技能性目标达成的效果应主要采用的测验手段:按照要求制作相关作品即上机操作题。

  第三,情感性目标。各水平的要求:①经历(感受)水平:在一节课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反映(认同)水平:在经历的基础上获得并能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达到目标比例:10%~30%。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我想首先是让学生有个健康的心态之外,还要让学生感觉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有趣、有用的一门课。那么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呢?我想,根据不同学生,我们也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因人而定。①经历(感受)水平。学生认认真真听课,保持良好的上课纪律;不擅自玩游戏或做学习任务之外的事;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合作小组学习中能够与其他人配合。②反映(认同)水平。每次能自觉预习教材知识,表现突出;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活动;主动帮助他人学习,辅导他人上机。③领悟(内化)水平。课外认真学习并取得一定成绩,创作的作品有创意和有突出之处;自觉维护课堂纪律,经常帮助别的学生;在合作小组学习中,能够起领导组织作用,表现突出。

  二、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意识顽固地滞留在传统的考试上,过分地突出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测验与考试依然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但评价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判断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自我检测和进一步学习提供机会。

  (1)开放考试的形式。我们可以把笔试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考试形式,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考试。

  (2)开放考试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材丰富、智情兼顾、类型多样的试题,可以是传统的书面检测卷,也可以是一份科学研究的成果(如:小论文、小发明等),还可以是一份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开放考试的时空。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对于在课内无法完成的内容,可以允许学生再学习,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去查资料、请教他人,会了以后再来考试,让考试成为学生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参加考试。

  

篇九: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研究

  作者:郑赛娇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10期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孩子沉睡的灵魂、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给予他们生命的希望。信息化技术具有跨越时间、超越空间的优势功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授课、阅读、评价等多方面提供便利。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评价的双效合一,从而进行多元化评价,成为当下小学语文学业评价思考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现状分析

  学业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分数进行评判,有些教师受到评分等级制度的制约,评价方式缺乏个性,缺少创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多元性;2.评价方式简单,缺乏激励性;3.评价维度不宽,缺乏发展性;4.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评价机制中的充分运用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或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改变传统评价模式,进行个性化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甚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此掌握学生的知识瓶颈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教学提供有力的分析依据,这就是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的“智能性”与“超越性”。如,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班级优化大师、反馈器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多元化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实行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自能发展。

  1.借助“班优大师”进行教师多维评价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既能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精准地借助大数据进行纠正、分析,防止学生多走弯路。因此,从学生发展这个目标出发,教师应设计、实施科学有效的多维评价。例如,利用希沃白板的“班级优化大师”软件把学生头像设置成动物图像,每种动物对应着不同的性格及做事风格,教师

  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头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根据语文学科测评及素养培养的目标,借助班级优化大师软件设置多个维度的评价项目,如生字书写、认真听写、美文欣赏、诗词积累、习作展示、书法作品、语文小报、有效预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团队合作等,既从“听、说、读、写”横向维度评价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从“课前、课中、课后”纵向维度评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科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

  同时,每个评价项目按“优秀、良好、合格”设置相应的等级分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在班优大师APP上进行加星评价,根据软件自动累计的学分一周或两周实施一次阶段性总结,评选出“书法之星、阅读之星、写作之星”等等。这种学分累计加个性化设置的教师评价方式,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及时、全面地记录学生学习轨迹,更直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借助“助手平台”进行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评价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既能反思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也能及时积累他人的优秀经验。如果说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一个客观、中肯的认识,那么相互评价不仅能融洽同学间的关系,还能从中发现自身或其他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实现“评价、欣赏、借鉴”的完美结合。例如,借助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资源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布置导学、检测等相关任务,学生在校借助班级平板登入“人人通”APP完成学习后,可以浏览其他同学的完成情况,并进行实时点赞、语音或文字留言,实现同学间的互助评价。

  3.借助“班级微信群”进行家长融合评价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所以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很少对孩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家长中肯的评价与鼓励会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向前的进取心。现在我们都建立了“班级家长微信群”,家长和老师在群里沟通极为方便,期中或者期末可以让家长写下这半年来自己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及学习、生活情况发在群里,老师可以截图放到课件上让孩子观看。这样的评价既能讓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深刻的思考,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爱的温暖。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发展。传统教学在纸质作业上实行“优、良、合格”的评语固然能对学生的短时学习做出及时评价,但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评价疲乏,缺失继续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灵活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延迟评价和分层评价,以达到鼓励不同层次学生持久学习的目的。

  1.利用“在线检测”实行延迟评价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常识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失败和错误中不断积累,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功,因此,延迟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的一次随堂测试成绩不理想,可能是由于粗心或精神状态不好,这种情况下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教师要明确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以分数论排名,而是及时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效并调整教师教学策略。如果教师明确检测的真正意义并具有延迟评价的意识,此时可与学生、家长进行协商,在征得同意后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随堂测试。我们可以借助资源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事先将检测试题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在校利用班级平板,在教师的监督下登入平台进行二次测试。为防止学生受记忆影响而默背答案,二次测试可随机打乱试题顺序,学生完成后平台会根据教师设定的答案自动评判学生的客观选择题,主观题则需学生输入文字或在空白纸上答题拍照上传平台,教师则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进行再次批阅。这种延迟评价给予学生再次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纵向发展要求,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努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2.利用“班优大师”进行分层评价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业显然不恰当,这样无疑会让优等学生产生学习的倦怠感,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缺失信心。我们的评价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自我提升而进行,针对这种差异,我们可以因生而异设置分层评价。例如,在开展“好书共读”时,经常让学生做阅读思维导图或设计手抄报,一些美术功底弱的学生可能没办法设计美观的版面和插图,这时可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两组评价标准不同,相应分值也不同,但乙组同学的评价分值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晋级到甲组评价,比如:乙组两次“良好”可以晋升为一次“优秀”,两次“乙组优秀”则可晋升为一次“甲组优秀”,并获得相应的表彰积分。这样的分层评价既能提升中、下等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优等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危机感,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阅读、写字、口语表达、习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

  1.借助“反馈器”评价阅读效果

  统编教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增加阅读量上教师总会想尽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可学生阅读效果如何无从监测。我们在开展全班共读的基础上,一个月举行一次主题阅读汇报,除了同桌相互检查“阅读记录卡”外,可以借助希沃白板设置几道检测题,利用人手一部的“反馈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答题,并根据检测数据查看学生答题情况,以此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借助“反馈器”不仅可以实现全员参与,而且相比紙质测验,它能更快、更及时地把握学生阅读效果,省时、高效。

  2.借助“班级空间”评价写字水平

  根据课程设置,每周有一节写字指导课,很多教师只是完成了课上指导,下课铃声一响写字任务也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对全体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致使一些学生失去了持续练字的兴趣与动力。班级书法栏也只能展示部分优秀同学的作品,如何对全体学生的写字水平进行监督和提升成了一个难题。可以借助平台的“班级空间”,让学生每周提交一次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写字作品,老师收集评价后按A、B、C三个等级把书写作品发布到班级空间相册。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班级相片墙展示,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作品没有上墙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

  3.借助“课前导学”评价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会借助课文载体教给学生多种朗读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上学生展示朗读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们可以安排每月一次的朗读专项检测。每次要占用一两节课去执行检测显然不妥当,而借助资源平台的“课前导学”板块,让学生通过班级平板把朗读录音提交到平台上,老师在手机或电脑上倾听这些录音,并对录音进行语音点评或做出等级评价。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学生往往会多读几遍后提交最好的一次录音,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大声朗读的积极性,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互动,进一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素养。随着以信息化为载体,语文教学的多措并举与多元评价,极大程度推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未来学习所具备的多种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十: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局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根底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那么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开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方案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适宜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鼓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开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表达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开展、鼓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表达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

  多元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

  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开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开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那么〔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乏,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良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

  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开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确实定和选用,要在保证到达最低教学要求的根底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根底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根底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局部组成。1、情感态度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

  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良的,可重新评定。

  2、根底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3、综合能力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的根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根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4、创作与竞赛成绩对参加信息技术奥赛,或在上级组织其它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格外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挖掘对这方面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获奖学生予以格外奖励不仅奖励获奖学生本身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鼓励。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围绕新的评价体系,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运用新的评价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必

  要思考的问题三、小结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局部,对信息

  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研讨与经验交流,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其相关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3]李永珺,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J].教育开展研究.2002(12):54-57[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十一: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规划方案

  (一)整校推进教师培训

  1.整校推进安排

  根据方案的安排,到2022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每人不少于50学时(线上研修任务不少于25学时,线下实践活动不少于25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构建起“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测评推动,培养培训,项目示范,骨干引领,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注重实效的整校推进新路径,2020年22所试点学校、全市30%初中、小学教师完成研修任务;2021年30%初中、小学教师,50%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完成研修任务;2022年40%初中、小学教师,50%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完成研修任务。

  2.培训团队建设

  (1)整合力量,专兼结合,打造市县两级培训专家团队。遴选学校管理、师培、教研、电教和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组建市县培训专家团队,提高指导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和评价等能力。(2)项目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组建由校长、教研主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学校管理团队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强化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实现规划目标,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3.培训设计与实施

  由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执行办”)统筹,组织开展市县项目管理者、市级培训团队、县级培训团队、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团队成员全面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体要求,掌握区域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方法,提升他们在能力提升工程2.0中所需的专项管理、指导与评价能力。(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课程研修25学时。依托全市统一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培训,组织教师在线上自主研修25学时的网络课程。学校要依据本校所处信息技术环境,从30个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中选择不少于7个且涵盖4个维度(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供教师选择。县区学校教师选择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涵盖3个维度)相对应的课程进行网络学习。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以下简称“直属学校”)教师选择不少于4个微能力点(涵盖4个维度)相对应的课程进行网络学习。(2)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实践活动25学时。学校结合教师选择的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制定校本实践活动方案并依托全市统一的学习研修平台开展活动。校本实践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是学校开展以基于网络的听评课活动为抓手的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活动,每位教师上传1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3节;

  二是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每位教师将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涵盖3个维度)认证材料(直属学校教师提交4个微能力点<涵盖4个维度>)上传到学习研修平台,同时对本校学科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上传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

  三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及学时认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网络展示、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教师参加三个环节校本活动分别认定学时分别为5学时、15学时、5学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并报上级备案。

  4.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的主要措施

  充分利用“双师教学”项目资源、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等多种方式,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我县教师和干部培训的“精英领航工程”“青蓝工程”“育秀工程”“扬帆计划”学员和市级名师、卓越校长开展在线观摩、研讨交流、点评监测、课堂直播等教研训活动,创新乡村学校信息化校本研修模式,形成“互联网+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常态化运行机制。

  5.引领性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主要措施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分层分类培训需求,采用国家研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构建标准引领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团队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激励开放建设,改善资源供给,提高研修资源的适用性;变革评价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提高测评助学精准性。

  (二)校本应用考核

  一、依据与标准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见附件)分类,学校

  信息化教学环境分为三种。一是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教”,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二是混合学习环境,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中实施,重点支持“集体学”,即教师通过环境支持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三是智慧学习环境,是指用智慧教育设备支持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学习。本方案就是基于这三类情况来确定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师微能力测试是基于国家提出的3种环境、4个维度、30个微能力点的测试标准体系,根据学校信息化环境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发展规划要求而制定的,要求在测试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信息化发展现状,并通过测试工具给出建议。二、内容与方法

  测试内容:学校城乡、学段分布;学校信息化硬件配备与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教师结构分布;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教师对“能力提升工程2.0”未来一年发展预期和建议;学校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育变革中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学校经过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期望达到的目标。(运用软件:问卷星)

  县(市、区)发放《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诊断问卷》电子版,所属学校经过讨论后填写一份汇总问卷,学校完成网络填写问卷环节。

  县(市、区)测试团队依托测试系统对学校上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生成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核心能力点建议报告。三、流程与结果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学业 新发展